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陳昌鳳做主題演講。(記者 劉建維 攝)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趙貝)“快速閱讀的新媒體時代,傳播力和影響力經常并不在于事實和邏輯的傳遞,而在于態度和情感的傳遞。注意力和傳播力大小,往往并非由事件的重要性決定,而是由事件的戲劇性程度決定的?!?月26日,2019湖北第二屆政能量峰會演講嘉賓、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陳昌鳳說,當下的情境化思維已成為網絡輿情的重要推手,這給輿情應對提供了新思路。 “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的情境下,結果也是不一樣的?!标惒P說,輿情危機從事件性危機發展到議題性危機,再升級為思潮性危機,事件本身對輿情影響已經弱于情緒和情境,“集體焦慮所代表的集體不確定性質疑就是例證之一?!?/span>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陳昌鳳做主題演講。(記者 劉建維 攝) 陳昌鳳介紹,危機溝通與形象修復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危機情境,選擇相應的危機回應策略和話語方式。“危機情境主要分為三類,受害型、(無意)事故型、(有意)錯誤型,媒體和公眾對危機負責歸屬的認定,決定了組織應當采取什么回應策略?!标惒P建議,要根據不同的危機情境,有選擇性地使用四種危機傳播策略:否認型、淡化型、重塑型、支援型。 “具體而言,意外事故型危機中組織的責任歸因較小,因而可采取弱化型回應策略;過失、故意型危機,由于利益攸關者認為組織負有較大責任,因而必須采取重建、增強型傳播策略,如使用道歉、賠償、迎合討好和承諾等策略,能降低其對政府的憤怒和不信任;證據模糊的如謠言,應采取直接否認的策略,但大部分危機不宜采取直接否認策略?!标惒P進一步釋疑,組織只有選擇適合特定危機情境的危機傳播策略,才能適時挽回危機事件對于組織形象的負面影響。 中國語境下,在危機事件中,政府慣用“轉移議題”的危機應對策略,掩蓋對危機原因的思考、反思以及本應據此做出的政策調整和制度安排。這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民眾的對抗情緒,不利于政府形象的修復,也使得危機事件的化解舉步維艱。 對此,陳昌鳳進一步給出建議,社交媒體時代的危機管理,要第一時間給態度,態度決定一切;先合情再合理,照顧公眾情緒;第一時間給真相,與謠言賽跑;盡量公開透明,防止誤解誤讀和被爆料曝光;找合適的人說合適的話;找友好媒體和意見領袖背書。 “因為,危機事件中,對公眾的回應有助于將謠言最小化并保護組織的聲譽;社會化媒體是最直接、最便捷的了解民眾的途徑,也是與民眾交流的重要窗口。政府危機傳播需要充分利用社會化媒體平臺的優勢,借助社交媒體搭建開放健全的對話機制,走出‘缺陷模式’的困境,賦予民眾自主表達的權力,在與民眾的平等溝通中化解危機。”陳昌鳳的“危機管理指南”獲得了與會者的普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