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4月3日消息,幾天前沸沸揚揚的“柔道冠軍實名舉報村支書”事件,時隔5天已經有了眉目,桓仁縣專項調查組通報了初步調查情況:舉報提到的“打白條子790余萬元頂賬”“套取扶貧基金”“兩任村支書搞一言堂”等問題皆屬實或基本屬實,而提到的“黑加工廠、黑基地”“基層民主受到嚴重破壞”等問題并不屬實,被舉報人已被停職并接受調查。 不妨把視線轉回到3月27日,微博實名認證為“國家柔道隊隊員”的馬端斌發帖舉報老家兩任村支書貪腐,如投向平靜湖面的石子,迅速引發輿論場高度關注。村官腐敗、基層民主受破壞、維權群眾遭打壓,類似話題連同所引發的負面猜想,一時間充斥于網絡。如果當地充耳不聞、漠不關心,或者假意回應、實際應付,肯定無法滿足公眾對公開和公正的渴求,不僅于解決事件本身無益,也還會造成更多公信力危機。 洶涌輿情面前,公開是最好的穩壓器,真相是最好的終結者。目前并不清楚為什么馬端斌會選擇網絡公開舉報,也不清楚事件發生地遼寧省桓仁縣在基層治理尤其是村官監督方面是否存在漏洞。但可以確認的是,桓仁縣快速反應、快速調查、快速反饋的“三快”做法,有力化解了此次由網絡舉報引發的公信危機。認真細致的調研,快速準確的回應,不但最大程度滿足了公眾對事件真相的渴求,也可以極大消弭了輿論場里的各種誤解和猜忌。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網絡民意、網絡輿情,算是守住了網絡群眾路線的陣腳。 “柔道冠軍實名舉報村支書”事件一經網絡曝光,當地即由政法委書記牽頭,聯合縣紀委監委、縣委政法委、縣公安局、縣農業農村局等部門組成專項調查組,發放公告500份,走訪農戶665戶次,就具體問題在不同地點調查談話416人次。為了刨根問底快速查清真相,當地付出不可謂不巨大。這也從一個側面引人反思:如果沒有“柔道冠軍”網絡舉報的噱頭,如果沒有滔滔輿情的萬眾矚目,普通舉報會否得到基層部門的高度重視、快速調查呢?本次事件可謂是給各級政府機關提了一個醒,除了消解輿情危機的“輿情思維”,更需要建構“法治思維”。面對群眾舉報和反映的問題,必須要真正做到以法治筑牢公平正義底線,守護人民群眾的切身權益。 然而,對舉報者而言,無論任何形式的舉報,都要講法治精神,嚴格以法律為準繩、以事實為依據。不可否認,許多不實舉報是因為信息掌握不周全造成的,尚且情有可原。如果故意捏造事實、抹黑被舉報者,又或舉報者為了吸引關注、引起重視刻意渲染所舉報問題的嚴重程度,這些做法不僅于法有悖,還會加重相關部門調查核實負擔,導致不必要的公共人力財力浪費,相關舉報者也要承擔其應該承擔的責任。由此來說,法治維權渠道建設和法治精神培護,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奉法者強則國強”。法治社會下,每一個公民的合法權利都值得守護,每一個維權訴求都值得珍視。當且僅當舉報渠道暢通無阻、解決問題馬上就辦,才能少一些驚詫眼球的“夸張舉報”,多一些不打折扣的公平正義,以牢不可破的法治圍欄,厚植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